(一)发热
1.监测体温变化。
2.保持皮肤清洁,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、更换衣被,忌汗出当风。
3.遵医嘱予物理降温,额部冷敷,全身温水擦浴,注意保暖。
4.遵医嘱使用降温药,如消炎痛栓等。
5.遵医嘱予穴位贴敷退热,取大椎、神阙穴。
(二)右胁疼痛
1.观察疼痛的部位、性质、程度、持续时间、诱发因素。
2.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,禁食,密切观察病情变化。
3.遵医嘱贴敷疗法金黄膏消肿止痛,取阿是穴。
4.遵医嘱耳穴压豆止痛,取胆、交感、神门、腹、十二指肠。
5.遵医嘱中药热奄包消肿止痛,用玄明粉250g加热至40°温熨腹部神阙穴。
6.遵医嘱腕踝针,取穴:R1、2
(三)右胁胀满不适
1.观察胀满的部位、性质、程度、时间、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。
2.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。
3.遵医嘱中医定向药物透入以软坚润结治疗,取天枢穴。方药:三七15g、鸡血藤15g,大黄15g,厚朴15g。[2]
(四)嗳气、恶心、呕吐
1.观察嗳气、恶心、呕吐的频率、程度与饮食的关系。
2.遵医嘱予皮内针止吐治疗。取穴:双侧内关穴位。
3.遵医嘱穴位按摩降逆止恶,取合谷穴。
(五)纳呆
1.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及舌质、舌苔的变化,保持口腔清洁。
2.遵医嘱穴位贴敷暖脾开胃治疗,取穴:天枢穴、大横穴、关元穴、气海穴。
(六)大便干结
1.保持大便通畅,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。多喝开水,多食蔬菜水果,忌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2.遵医嘱予腹部中脘,天枢,大横,关元穴位按摩。
3.遵医嘱予艾灸:取穴:气海、神阙穴,每穴10~15分钟, 益气润肠通便治疗。
(七)睡眠型态紊乱
1.遵医嘱耳针治疗:取神门、心、皮质下、睡眠深沉区、神经衰弱点耳穴贴压安眠。
2.遵医嘱予患者中药熏洗安眠补气,并予按摩足底穴位,重压涌泉穴,以助睡眠。方药::大黄:3g; 鸡血藤:6g;陈皮:3g;干姜:3g; 苏木:3g; 炒路路通:3g; 红芪:10g; 甘草片:3g;白花蛇舌草:3g; 忍冬藤:6g;伸筋草:3g; 首乌藤:3g; 淮小麦:6g; 牡蛎:6g 红曲:6g;温水足浴15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