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室宣教
科室宣教
【中医单病种——肠结】中医特色治疗

作者:普通外科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/11/10 23:22:46

1)中药口服或胃管、肠管注入

①热炽腑实证

治法:泻热攻下

方药:大承气汤加减:大黄12g、厚朴24g、枳实12g 、芒硝6g

方解:方中大黄苦寒 ,泻热通便,荡涤肠胃之实热积滞,芒硝咸寒润降,泻热通便,软坚润结,黄、硝相需为用,泻下热结之功峻猛。实热内阻,腑气不行,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、枳实行气消痞,合而用之,既可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写下通便。四药合用,共奏峻下热结之功。若患者出现乏力、气虚表现可加用当归、党参、黄芪等补气血药物。

②气机壅闭证

治法:行气导滞,理气通便

方药:厚朴三物汤加减:厚朴12g、大黄10g、枳实10g、莱菔子12g。

方解:方中以厚朴为君药行气消满,大黄与枳实泄热导滞,莱菔子降气消胀,上述四药合用使气机通畅,实积消除,腑气得以通畅,则诸证自解。

③脉络瘀阻证
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气通便

方药:桃仁承气汤加减:桃仁9g、丹参15g、当归12g、大黄9g、枳实10g、厚朴12g、延胡索9g、赤芍12g、 甘草9g。

方解:方中桃仁活血破瘀,大黄苦寒泻热除瘀,二药合用,瘀热并治,共为君药,以消积块。丹参活血化瘀,当归、赤芍养血活血,与逐淤药同用,可以使瘀血袪而不伤阴。枳实、厚朴及延胡索行气除满止痛,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,使气帅血行,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之力。

(2)中药灌肠

①番泻叶15g 200ml开水浸泡后,方法:取200ml,连接一次性灌肠器,自肛门插入15-20cm。

注:整个疗程至肠梗阻完全缓解或不缓解中转手术。

(3)中医外治

①热奄包外敷

药物组成:玄明粉。外敷方法:选用玄明粉250g,装入棉布袋内,放置加热器加热至40℃,平铺于脐部,用宽胶布或敷贴、腹带固定。功效:活血清热,通里攻下。适应证候:肠腑燥实,血瘀热结。

②金黄膏外敷腹部疼痛部位(金黄散取自清.吴谦《医宗金鉴》由大黄、黄柏、姜黄、白芷、南星、陈皮、苍术、厚朴、天花粉、甘草等中药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,具有散瘀消肿、清热解毒作用)。

(4)针灸治疗  

取穴:取穴:主穴取足三里、气海、上巨虚;配穴取天枢、关元、下巨虚。功效:调整肠腑,理气通便。

(5)耳穴治疗

取穴:以耳廓穴位神门、皮质下止痛。方法:局部用75%酒精消毒,用小镊子夹持磁疗贴按入所选穴位,间断按压。功效:活血止痛,通腑理气。

(6)中药足浴

予通脉活血方中药足浴,促进胃肠蠕动,促进下肢气血流动,防止下肢血栓,方中大黄为泻下药, 对大肠有刺激作用, 能增强大肠的张力和蠕动, 减少水分的吸收, 达到泻热通腑、破积健胃的目的。路路通对因淤血阻滞而产生的胃痉挛、腹痛、腹中积块等皆有效;木香气味芳香而辛散温通, 擅长于调中宣滞, 行气止痛。对脘腹气滞胀痛之证, 为常用之品。诸药合用足浴有温经通络、活血化瘀、健脾和胃、调理气机的作用,可促进患者术后肛门排气, 缓解腹胀不适, 改善胃肠功能,具体如下:大黄:3g; 鸡血藤:6g;陈皮:3g;干姜:3g; 苏木:3g  炒路路通:3g; 红芪:10g; 甘草片:3g;白花蛇舌草:3g 忍冬藤:6g;伸筋草:3g; 首乌藤:3g; 淮小麦:6g;  牡蛎:6g   红曲:6g;温水足浴15分钟。    

7)中医定向透药疗法(通经活络) 

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,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。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,我科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(通经活络)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,通过足三里穴位刺激、机械效应、温热效应等联合作用,达到扩张血管,预防并解除血管痉挛,加快血流速度。

注意事项绞窄性肠梗阻或经中西医结合治24小时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的肠梗阻,应及早进行手术,以免发生肠坏死。


热点新闻